人们爱喝酒,除了爱酒本身,也爱喝酒时的氛围。在酒局上,人们有时会“划拳猜令”,为讨彩头,带动气氛,就在划拳时喊“五子登科”“六六大顺”,简化一点,就说“乐(六)啊乐”“发(八)啊发”,把氛围带得热火朝天。这种从广义上来讲是现代通俗的、简单的酒令。
01 酒令是饮酒助兴游戏
何为酒令呢?“酒令”可谓是中国独有。它的产生与周代酒礼有关,最初主要为完成一些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酒席上不可或缺的饮酒助兴游戏,能为饮酒者营造一种和乐欢愉的氛围,促进交流,增进情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令就有一些特点,比如,人们好聚饮,在酒桌上做诗便流行起来;对联、格律、联诗这些文字游戏也在酒桌上形成。永和九年的“兰亭集”,王羲之一行人就是通过“曲水流觞”联诗的方式行酒令的。
02 名人酒令堪称“笔会”
历史上出现了非常多有意思的酒令,让人感叹“酒令”其实是酒桌上文人的“笔会”。
唐代,民间流传着大诗人李白和贺知章、王之涣、杜甫四人的联诗行令故事,四人行的酒令连起来便是一首诗:
一轮圆月照金樽,(贺)
金樽斟满月满轮,(王)
圆月跌落金樽内,(杜)
手举金樽带月吞。(李)
宋代,有种“一物双说令”,它的规则是酒席上的人要用两句音同而义反的两句话去形容一种事物。如:“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梦里拾珠,拾一颗,失一颗”。流与留、拾与失为事物创设了一种独特的哲理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03 酒令“达意”也“达雅”
特定的场合,酒令可以“达意”,帮助饮酒者说出心里话,也可“达雅”,让大家都非常体面。明朝国子监祭酒陈询被贬,同僚为他送行,举杯行起了酒令。陈询说:“轟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朋友跟着行令:“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
竹制筹令
这不,一对一答的酒令把两个人的心境都表达了出来:一个因被贬谪而沮丧失意,一个因离别而感慨。这些话要是直说出来,就非常煽情让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也可能被有心人听去带来不好的影响。但是通过酒令表达则含蓄克制,意尽而得体。
总的来说,酒桌上,是佳肴美馔;酒局上,是高朋满座。相聚难得,喝酒要是冷冷清清的,也不尽兴。于是,人们为了活跃气氛,拉近距离,便说祝酒词,行酒令。话说对了,酒都好喝三分。
这酒令何止说的是酒,烟火日常、得得失失、人生百味……都在其中。
本文参考文献:
[1] 郭志平.闲话“酒令”[J].科学24小时,2007.6
[2] 张梦泽.“飞花令”与中国古代酒文化[J].博览,201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