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又是一年高考季。无数年轻稚嫩的学子,迈着青春的步子,小心翼翼走进考场,用纸与笔,写下寒窗岁月的阶段性答卷,等待结果,等待解放,等待新开始。
此刻,一切未知,一切充满魔力,一切都让人着迷。
古人王安石,提起青春,便说:“少年见青春,万物皆妩媚。身虽不饮酒,乐与宾客醉”。
现代人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青春,是热情。一群人满怀热望,坚定信念,走向远方,风雨兼程。
青春,是爱。他,她,那双发光的眼睛,和16岁风拂过山岚的夏日。
青春,是未来。怀揣一颗少年心,描绘蓝图,笃行,永远赤诚。
没人能拒绝青春。而“高考”则是大多数人青春里的一个十字路口,从此无论是翻越高山,横渡江河,还是探索大海,飞向深空……都各有前程。
古代名人在“高考”这条路上,也发生了许多奇闻轶事,一页一页翻开,那都是充满历史感、有趣、又令人感慨的青春日子。
01 张继选水路赴长安,落榜咏出《枫桥夜泊》
顺境好还是逆境好的辩题,自古便有争议。
小学课本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样细腻晓畅的诗,背后竟是张继的失利心声。
公元755年,张继从湖北襄州出发,坐船到长安赶考,最后却名落孙山。返程时刻,极度郁闷的他,干脆去苏州散心。
夜幕降临,他乘一小舟,看江上零星的灯火,羁旅在外,本就孤苦,再想到自己落榜的事不由得非常失落,便吟咏出《枫桥夜泊》。
02 白居易一举及第,激动写诗告知同龄人
白居易出身官宦之家,备考之路比较平稳、顺利。
27岁那年,他骑马进京赶考,一举及第,成为当时17名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
年少得志,生活顺利,自然春风得意,随即写下“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兴奋告知身边的同龄人,分享这天大的喜悦。
03 贾岛骑驴多次参考,越挫越勇,心态稳
“苦吟诗人”贾岛总是充满奇想,初次参加科举时,时常租驴赶路。
到长安后,他又去找好友李凝,没见着人,兴致来了便作诗一首,小心遣词用句,反复思考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儿,是用“推”呢,还是“敲”呢。唉,纠结,纠结,就这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不小心走入了京兆尹韩愈的出巡车队。韩愈知道后,便建议“敲”字更好。
贾岛作诗自成一派,但是科举之路不太顺利。
04 温庭筠40岁应试,替同考场8人写完考卷
唐代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生性不羁,才思敏捷。他年轻时恃才傲物,并未将科举放在心上,四处游玩,饱览山水,流连市井。
到了40岁的时候,玩够了,想考试,他才开始准备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考试也不太遵照正规流程,自己完成后,竟然还去帮同考场的8个人写完了试卷。这让当时的人颇为震惊。
05蒲松龄考到71岁,52年备考岁月写成《聊斋志异》
蒲松龄可谓清代的故事大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一部《聊斋志异》直接给了现代影视剧作品的剧本大纲,实在厉害。
但是蒲松龄的科举之路非常曲折,他从19岁考到了71岁,相当于人生有52年不是在准备考试,就是在去考试的路上,将“持之以恒”体现得淋漓尽致。
漫长的岁月里,读书、写书给他安慰,他将自己的才华、抱负、见解都写进了《聊斋志异》中,也是另一种成就。
这么看,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青春的岁月总是相通的。谁都曾得意,也可能谁都曾失意。考试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但不是全部,经历、故事、人物、成长才会拓宽生命的广度与深度。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路上。
这一路,愿你我皆可心怀山河,上天揽月,不改少年之志,热血赤诚。
版权声明: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