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北宋 王希孟)
01 诗酒缘起
中国古代文化有种诗酒精神
漫漫长河中,浩浩天地间
一人一物,一诗一酒,一高歌一长叹
跨越时空,勾勒起来便是整个宇宙
文人畅饮,出口成诗:
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张旭“三杯草胜传”
李白“斗酒诗百篇”
侠客豪饮,御剑江湖:
乔峰在松鹤楼“剧饮千杯”
武松在景阳冈“吃酒十八碗”
陆小凤在客栈“论斤饮酒”
人们在沉醉其中、赞赏惊叹的同时,
也会产生疑问:
他们酒量真的这么大吗?
这么喝,真的没问题吗?
他们到底喝的什么酒?
那让我们一探究竟
02 何为酒度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
古人海饮的酒绝对不是现在52度的白酒
正常人的身体可禁不住那么喝
健康第一!健康第一!健康第一!
重要的话说3遍,毕竟:
道路千万条,健康第一条
喝酒不规范,伤身多难受
一般说酒,都会说到度数
那么度数是什么呢?
酒度是指酒中纯乙醇(酒精)
所含的容量百分比
比如,在100毫升酒中
乙醇含量为10毫升,则酒度为10度
但容量会随着温度高低增减
我国规定是在温度20℃时检测
52度白酒即是白酒在20℃时的酒度
03 为何是52度
根据现行《浓香型白酒》GB/T10781.1一2006
国家标准
按产品的酒精度,浓香型白酒可分为:
高度酒,酒精度41%-68%
通行度数有28度、33度、35度、38度、39度、40度
低度酒,酒精度25%-40%
通行度数有43度、45度、48度、50度、52度、
53度、56度、60度、68度
高度酒感官要求(国家标准)
高度酒理化要求(国家标准)
之所以是52度
一是因为国家重视“白酒健康”
提倡发展“健康白酒”
所以,白酒都有进行降度、勾调处理
二是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决定
“掐头去尾”后,酒精分子与水分子缔合最好
是52度—54度
三是52度白酒口感最好,醇和协调,回味悠长
给人带来舌尖上的至味体验
04 “海有多海”,一探古代的度量衡
古代青铜酒器大集合
古人那么能喝除了酒浓度不高
自身说法夸张之外
也跟酒的度量衡紧密相关
只要有“斗”这种单位
一次一斗,你不能喝都难
中国的计量
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氏族社会末期
传说,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统一了度量衡
这套度量衡制度沿用了2000多年
商周时期酒器
关于酒的计量
古代科技发明书籍《考工记》中《韩诗》记载:
“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
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爵、觚、觯、角、散均为饮酒器皿
一角酒是4升酒,就是现在的2两酒
先秦时期,斗、觥则是容量比较大的酒器
《诗·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
斗酒大概是平常人的适宜酒量,一斗就是一大盏
《诗·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兕[sì]觥”
觥[gōng]则是一种带盖的大容量酒器
外观多为兽型,是一种大酒杯
那个时候的好酒量有赖于听着唬人的“酒器”哦
唐代 鸬鹚杓 [lú cí sháo] (一种舀酒工具)
到了唐代,由《唐六典》可知:
“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三斗为大斗,
十斗为斛”
按现在的计量单位换算的话
一斗酒大概是12斤
这?李白一下子喝12斤酒?这不科学吧
是的,肯定不科学!
当时酒的浓度远远低于现代酒的浓度
05 终极揭秘古代酒的浓度,What?他们喝的可能是米酒
仰韶文化遗址博物馆内遗址模型
谜底一一揭开,现在回到最基础的问题:
古代酒的浓度
中国酒绝大多数是以农作物为原料酿造
而西方酿酒多以水果酿造
这与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异有关
在距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人工酿酒
但当时酿出的酒类似黄酒,只有几度
到宋代,人们逐渐掌握用酒曲酿酒
酒的浓度可以达到10度左右
元代,蒸馏技术被用于酿造白酒,酒的浓度大大提高
清代,高浓度的蒸馏白酒成为主流,延续到现代
也就是说,那些古代的饮酒达人们、酒仙们、酒神们
喝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白酒”!
比如李白,他喝的酒是黄酒,只有几度
比如武松,他喝的酒其实类似于“醪糟”
是甜酒,度数也不高
所以也不要盲目羡慕古人的“海量”哦
那是古代酒的浓度、酒器的度量所“成就”的
现代饮酒要讲究:
喝健康酒,健康饮酒
适量适度不贪杯!
当然,饮酒之情是古今相通的
借着酒,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他们
一起对话、神游、共鸣
毕竟“酒逢知己千杯少”
版权声明: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