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则新闻让人沸腾:中国白酒的英文名正式定为“Chinese Baijiu”。中国白酒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酒种,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几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白酒英文新译沿用汉语拼音,获得国内和国际双重认证,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本该如此。
有学者曾经这样说道:“一部中国文化史可以说是蘸着酒写成的,随处都飘散着浓厚的酒香。酒是麻醉剂,更是兴奋剂;酒是忘情水,更是生命水。它深深浸润着中华千古文人的血脉和精神,承载着他们的低回与狂歌,颓废与豪放”。
几千年的酿酒与饮酒文化深入人心。光是古代酒家的酒旗,就有许多门道与讲究。小小的一面旗子,就承载着酒家与酒友的情感表达。
战国时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这里的“悬”就指的悬挂的酒旗,形制直观生动,附有色彩鲜艳的装饰饰,极具民俗内涵,感染力强。
后来,由于酒旗多系缝布制成,一般称为酒、酒帘、青帘、杏帘、酒幔。按照不同颜色区分,有时称为青旗、素帘、翠帘、彩帜;按照功能,又可称为酒标、酒榜、酒招、帘招、望子。
当然,关于酒旗,最脍炙人口的描述则是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初春时节,草长莺飞,城郭依山,村庄傍水,酒旗在细雨中迎风招展,从远处飘来的酒香醉人,令人神往。
唐代,随着制酒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酒文化兴盛,酒风浓郁,“酒旗”大量入诗,成为诗人情感抒发的载体。清晨登楼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城内酒家热闹,白居易道:“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春日傍晚散步,看到酒旗,心生愉悦,于是刘禹锡咏“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借着酒旗,把自然景色、风物人情一并赏了,多好。
宋代,酒旗文化进一步发展。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中就写到“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如画的意境。而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酒旗更是频繁出现,呈现出北宋繁荣的经济市井图。
元代,施耐庵《水浒传》中对酒旗有大量描述。武松打虎前所进店家,酒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用意深,一来是善意提醒行人回避山中猛虎,二来是为店家自己做广告,说明酒醇厚、劲足。描写孟州蒋门神的酒店,酒旗上写“河阳风月”,酒中自有乾坤,意为饮酒的好去处。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酒家招牌由电灯取代,到了现在,又有人用计算机打出荧光屏的酒旗来。酒旗,经过千年发展,已经成为民俗事物,除了招徕顾客,吸引人流的作用,也是酒家与酒友的隔空对话,有超越物质本身的意义。无需言语,一眼明了,体悟于心。
若说酒好,想措辞含蓄,还讲究趣味,可说“酿成春夏秋冬酒,醉了东西南北人”,让酒友自行体会。若要找人证明这酒好呢,可以说“刘伶问道谁家好,李白回言此处高”。
一切的一切,都在酒里。
本文参考文献
[1]李晖.话酒旗 [J].寻根,35-37
[2]王少良.古代的酒旗与广告 [J].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9,10期
[3]张大鲁.水村山郭酒旗风——传统招幌漫谈 [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21卷(2)
版权声明: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